旧版回顾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传统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学校特色->传统文化->正文

改善学校教育,促进青少年个性化发展

时间:2017年03月16日 10:39    来源:    作者:杨世海    阅读:

改善学校教育,促进青少年个性化发展

                           杨世海

随着我国社会民主、文明的进步,以及国家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倡导,个人的尊严、价值和创造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人的个性化发展空间也在扩展,传统的学校教育日益受到挑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因此,学校教育如何促进青少年的个性化发展,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

一、如何看待人的个性化发展

个性是哲学、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共同研究的范畴。心理学上,广义的个性基本等同于“人格”(Personality),指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性的总和,狭义的个性,是指人的心理面貌的个别性(Individuality)、个别差异,即各个人特殊的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本文讨论的个性发展主要指狭义的“个性”发展,因而用“个性化发展”来表达。

 1.重视个性化发展是对人的天性的尊重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这是天性使然。人的个性化发展始于人的个别差异。“教育工作者在进行教育时遇到的一些最严重问题在于这样一个事实:没有两个学习者是完全相似的。在每个教室里,学生在许多方面各不相同,影响到他们学习的好坏。学生在视力和听力的敏锐度、智慧和思考方式、兴趣和志向、动机、精力的充沛程度、感情的稳定性、家庭背景及其他许多方面各不相同。”正因为人的个别差异,才构成人生万象的异彩纷呈,才谈得上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吸引。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很好地帮助我们认识人的智能差异,因而对人的个性发展有了科学的认知。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至少有八种以上相对独立的智能,重要的是每个人的各种智能水平不同,因而组成的智能结构各不相同。发挥自己的优势智能,做到扬长避短,人就容易成功。发现和培养优势智能,促进人的个性化发展,这样的教育既是对人的天性的尊重,又能促使受教育者树立自信,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反之则是事倍功半,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痛苦不堪,除非依靠顽强的意志和百倍的投入,所谓“人一能之己百之”——这种愿望在现实中难以推广。

 黑格尔说:“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知道限制自己。反之,那些什么事都想做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成,而终归于失败。”歌德说:“人的才能最好是得到全面发展,不过这不是人生来就可以办到的。每个人都要把自己培养成为某一种人,然后才设法去理解人类各种才能的总和。”青少年学生过早偏科会让家长心急、让老师无奈,要尽可能避免。但是人到了一定时候就得追求片面发展,毕竟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2.重视个性化发展是教育公平的更高体现

教育公平是民主社会的重要标志,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民群众的迫切期待。教育公平要求政府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保证为青少年提供公平的入学机会和教育条件。同时,教育公平的更高层次应该是为每个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展,都能获得教育的成功。

个性化发展需要个性化教育的支持,个性化教育就是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个性教育不仅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课程选择,还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学方法。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与学生的学习风格相符时教学效率就高,反之则低。如果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那么适应这种教学方式的一部分学生是受益的,而不适应这种教学方式的其他学生则是受损失的,因此,单一的教学方式对全体学生而言是不公平的。所以,教育公平的更高层次是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通过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3.重视个性化发展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人们逐渐认识到创新人才培养与人的个性化发展之间的关系。“个性的核心是创造性”(顾明远语)“个性是创造力的土壤”(郑金洲语)“创新教育只有以个性教育为依凭、为底蕴,才有可能防止将创新教育窄化、浅化、庸俗化”(肖川语)

各种创造性人才展示了价值和人际关系的同一模式,包括高度的理论和审美的价值,高度自我满足,内向,关心思想胜于人,对社交活动不感兴趣等。他们 展示了概念和认知的共同模式,包括喜欢复杂性,独立判断,抑制群体的压力,愿意冒险等。显然,创造性人才需要更宽松包容的环境,他们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得到重视。众所周知,美国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这与美国的张扬个性的求异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美国式教育强调每一个人都应有不同的个性——“我就是我,你就是你,你不是我”。为此,每一个人都应维护自己独特的个性,每一个人也都应尊重他人的个性特点。可见,重视个性化发展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中国历史上八股取仕对人的思维独立性和创造力的扼杀则成为典型的反面教材。

二、传统学校教育对青少年个性化发展的局限

很多人都熟知教育寓言---《动物学校》,这则故事说的是动物们决定创办一所学校,以适应日益变化的世界的需要。这所学校要求所有的动物都要学习跑、跳、爬、游泳、飞行等科目。结果鸭子的游泳天赋被扼杀,兔子的精神几乎崩溃,第一个到达树顶的鹰得不到老师的表扬,而普普通通的泥鳅取得了班级的最好成绩。这则寓言启发了人们反思传统学校教育的诸多弊端。

   1.班级授课制的对青少年个性化发展的压抑

   传统学校的班级授课制中,教师按统一课程、统一进度、统一要求进行教学,青少年的个别差异被忽视,一些学生慢慢掉队,从某些学科开始逐渐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甚至成为“问题学生”,这些学生的“身份”和“标签”一旦形成,就开始走上恶性循环。教师为了照顾大多数同学,又让学得快的同学“吃不饱”,白白浪费时间。

   2.应试教育对青少年学习兴趣和乐趣的消解

   传统学校教育的评价以终结性考试为主,唯分数论英雄,学生沦为考试机器,题海战术让学生丧失对学科的兴趣和探索知识的乐趣。学生的主体性、选择性无从谈起,个性化发展受到严重压抑。

   3.传统师生关系不利于青少年主体性的发挥

   在我国,中小学长期大面积存在大班额现象,教师保证对学生的有效“控制”既有现实中维护秩序和纪律的迫切性,又有师道尊严的历史延续性,同时也是社会传统管理模式在学校师生关系中的自然反映。家长将孩子交给学校,学校教师则要包揽对学生的一切责任。教师主导着班级的文化,学生缺少话语权,学生对教师的遵从成为集体无意识,教师则习惯于将听话的“乖学生”当作好学生。在缺乏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们习惯于对解题规范和标准答案的追求,个性化发展的主体自觉性难以生长。

三、学校教育如何促进青少年个性化发展

个性的发展伴随着人的一生,而且受遗传和环境、教育的共同影响,但青少年时期所受的学校教育对人的个性发展影响很大。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呈现显著特征,他们在生理上成长迅速,大脑发育基本成熟,逻辑思维能力明显提升,自我意识发展处于突变期,情感的两极性明显但渐趋稳定,意志力明显增强。在这个成长的关键阶段,改善学校教育对青少年形成良好的个性特征非常有利。

1.扩大课程的选择性,增加青少年发现兴趣、发展潜能的机会

扩大课程的选择性,把选择权交给学生,其中蕴含着巨大的教育能量。苏霍姆林斯基领导下的帕夫雷什中学,每天下午全是活动课,全校学生分散到100多个兴趣小组中去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可想而知学生会多么喜欢学校。李希贵校长说:“当学生有权力为自己的未来准备感兴趣和有意思的课程时,我想,他们才真正有可能在自己身上装一台属于他们自己的发动机。”学校想方设法开发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学生发现兴趣、发展潜能的机会就越来越多。

扩大选修课、活动课的课程类别的选择性较容易做到,而将学生的课程选择权扩大到必修课的分层走班教学,才算是将因材施教推向更高层次。一方面,学生优势智能对应的学科,他可以多学、学深;另一方面,不感兴趣或智能弱势的学科,他也能够掌握基本的东西,不至于对这门学科产生厌恶或恐惧心理。那么,他整个人的心理是愉悦的,学校也就不会源源不断地“制造”所谓的“问题学生”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就水到渠成了。

2.改革课堂教学方式,通过教学新常态保证青少年的个性化发展

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总方向。学生能自己学懂的老师不讲,小组内交流能搞懂的就在小组内解决,组间交流能解决的就在组间解决。教师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教师是合作者、促进者、评价者、引导者,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相互欣赏各自的思维优势和个性特长,尽可能激发每个同学的自尊、自信。

多元智能的教与学也是有很大潜力可挖的课堂教学方向。通过测试、分析学生的多元智能优势,教师采用视频、音乐、动作等多种元素,综合运用学生的内外感官,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传递信息,并指导学生利用自己的优势智能进行学习。这个方向既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又是利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成果提高教学效率。

3.推进评价改革,激励每一个青少年主动实现个性化发展

据报道,我国曾有一个运动队到美国盐湖城参加冬奥会,受邀到该市一所小学参观。临别时,我驻美使馆的一位官员希望把两个运动员背包送给该校最优秀的男生和女生。该校校长一时语塞,之后他告诉这位官员,该校从1960年创办,从未评过最优秀的男生和最优秀的女生,因为所有的孩子都是最优秀的。那两个背包,最后被放在该校的荣誉室里。这个典型故事很好地反映了美国人重视儿童青少年个性化发展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评价观。

我们推行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会涉及到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等诸多方面,但目的不是为了得到一个最后的总分,最终又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与传统评价更多指向过去、划分等级、追求完美的倾向相比,综合素质评价要更多地面向未来、关注个体、识别类型---“综合素质评价本质上是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在直面各种挑战中,观察并分析自己的长处,自己的不足,发现和培育自己的个性品质,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舞台,扬长避短,成为独一无二的个体。”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补充,学校还可以通过评选各种“校园之星”、“个性达人”,形成学生发展个性特长的良好氛围。

学业成绩用等级评价,也是给青少年学生松绑、促进青少年个性化发展的好办法。等级评价让学生不必极端追求分数,将释放出来的精力用在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上。在总分排名面前,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失败者。实行等级制,以十多个维度评价每一个学生,让被“总分”压抑下的优势都彰显出来,让许许多多学生都找到属于自己的自尊与自信。

   4.提供专业测试和成长咨询,引导青少年化解个性化发展中的困惑

没有选择导致压抑,有了选择就会出现纠结。青少年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可能性和不确定性很大,个性发展不能简单行事。因此,引导青少年个性发展要走科学和专业路线。学校在提供各种机会让青少年尝试的同时,也要安排定期的专业测试,如人格测试、多元智能测试、职业倾向测试等,在此基础上提供成长和发展咨询,结合学生的实际引导学生朝向个性化发展之路,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5.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合作,为青少年的个性化发展保驾护航

教育需要学校与家庭、社会进行全面合作,青少年的个性化发展也是如此。青少年处于心理逆反期,通常与家长沟通不良。中国家长通常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给孩子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对学业成绩的重于片面关注甚至导致孩子人格扭曲。学校教师要多与家长沟通,客观分析孩子的优势和劣势,更多地尊重理解孩子,支持和鼓励为孩子的个性化发展。学校要和家长一起善用社会资源,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为青少年的特长发展创造条件。

四、展望

强调青少年的个性化发展,与我们国家的教育方针并不矛盾。全面发展是指德智体等大的方面,学校不能重智轻德、重智轻体,尤其要强调立德树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的全面发展应该带有个性特色”(马克思语),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个体化与社会化是辩证统一的。没有人会赞同放弃品德教育和身心健康去搞个性化发展,相反要把个性化发展作为有效的切入点,在实施过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更多的是体现在德、智、体、美等各大方面中的具体类别,全面发展不等于全学科均等发展,因为全学科均等发展既不可能、也不必要,人类是通过分工的方式实现社会的整体功能、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的。

个性化发展要靠个别化教育来实现。有人将“个别化教育”作为未来教育发展的第一大趋势,“(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是教育改革非常重要的思想基础,也是从量变逐渐走向质变的累积过程,我们很快将迎来转变的拐点,从以班级授课为特征的集体授课转向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征的个别化教育。”李希贵校长的《面向个体的教育》一书,从理论到实践的具体方面向我们展示了面向个体的教育的魅力,也给我们树立了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努力的信心。

目前进行的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无疑将拉动高中的个别化教育。《中考改革为什么在潍坊能行得通》(《人民教育》2016年第1期)介绍了山东潍坊市中考改革的成功经验,中考改革既然在潍坊能成功,在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其他地方的中考改革也肯定会陆续成功。

2015年年底,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每一个学生成功法案》,取代实施了10多年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给学校、教师和学生减轻考试压力。相比之下,我国青少年的应试压力远非美国学生可比,但是,我国“基础知识扎实”的基础教育到底没有培养出大量拨尖创新人才。因此,只有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每一个青少年实现生动活泼的发展,激发出每一个青少年的潜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有希望。

国家在提倡“互联网+”,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柔性生产不是非常遥远的事。科技进步一日千里,教育也必将为每个人的潜能开发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