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回顾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传统文化
当前位置: 首页->学校特色->传统文化->正文

推行国学教育,培养中国好人

时间:2018年09月29日 10:36    来源:    作者:杨世海    阅读:

推行国学教育,培养中国好人

――初级中学推行国学教育的行动研究结题报告

杨世海

“初级中学推行国学教育的行动研究”是在天成学校创建龙岗区素质教育特色学校过程中,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为主的学生亟需重点突破行为规范教育的现状,依托学校教师的人文优势,以十八大“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的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立德树人”的新要求为指导,结合学校特色品牌创建而开展起来的教育行动研究。2013年9月,本研究被区教育局评为“龙岗区教育‘均衡化、优质化、现代化’行动研究”重点资助项目,课题于2013年10月22日正式开题。2014年12月,本研究已基本完成了预定任务,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教育行动产生了较好效果。现将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1.国学

本研究中的“国学”,主要指以儒家传统伦理为核心的经典、传统美德及修身方法。

2.国学教育

本研究中的“国学教育”,是指学校以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为基础的伦理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是倡导知行合一的传统做人教育,是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作为学校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重要抓手的教育;国学教育虽然会涉及到文言文学习或传统文化艺术的欣赏,但不是进行中国古典文学的教学,更不是琴棋书画等传统技能的教学。

二、预期研究目标及内容

1.研究目标

探索在基本不增加初中生课业负担的情况下国学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策略,尝试构建适合本校学生的国学教育课程模式,让初中生对若干重要国学经典有基本了解,对传统伦理价值观有较系统的领会,初步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传统美德的习惯,为幸福人生奠基。

2.研究内容

(1)初级中学的国学教育目标定位研究

(2)初级中学国学教学资源库建设

(3)初级中学国学教育的课程模式研究

(4)初级中学推行国学教育的方法、策略研究

(5)以国学教育促进初中生行为规范养成的研究

(6)初级中学国学教育的评价机制研究

(7)初级中学国学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三、主要研究过程及方法

1.研究前期

2013年6月至2013年10月为研究前期――准备及初步行动期,主要工作:(1)通过文献研究,搞清当前祖国大陆中小学推行国学教育的相关情况,以及港台地区及亚洲儒家文化圈的学校儒家伦理教育的相关情况,同时了解本市中小学国学教育先行者的主要做法和经验,收集有关教育资源;(2)组建课题组,探讨本校国学教育的目标、课程模式等问题,申报课题,撰写开题报告并正式开题;(3)开发第一期校本教材,试行国学专题课;(4)制订“中华十德”与思品课的整合方案、弟子规示范班创建方案、美德银行行动方案;(5)加入深圳国教育联盟,与校外中介机构合作。

2.研究中期

2013年11月至2014年8月为研究中期――教育方案全面推进期,主要工作:(1)完成初中前五个学期的国学校本教材开发;(2)调整完善国学专题课,试行国学校本考级制度;(3)试行“中华十德”进思品课方案;(4)实施美德银行和弟子规示范班评比制度,组织学生参加环保、敬老等社会实践;(5)派出教师参加深圳国学教育联盟组织的国学师资系列培训;(6)召开国学教育座谈会,组织部分学生撰写国学学习体会,撰写课题研究中期检查报告。

3.研究后期

2014年9月至12月为研究后期――总结评价期,主要工作:(1)继续优化国学教育课程安排;(2)就国学教育对学生、学生家长进行问卷调查;(3)组织课题组核心成员对国学教育工作进行系统总结;(4)组织学生写作《国学伴我行》学习心得;(5)筹备课题结题材料,申请结题。

四、成果与结论

1.关于初级中学国学教育的目标定位

目标定位极为重要,它引领着研究的所有行动。与“国学”相近的概念是“传统文化”(或更宽泛些),发扬传统文化必须依靠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全方位行动,正如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各部门要“构建互为补充、相互协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格局”“在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艺术、体育等课程标准修订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课程,应结合教学环节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广义的国学包罗万象,作为义务教育的初级中学,不可能、也不必要通过大量的校本行动承担过重的传承责任。本研究以十八大“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立德树人”的新要求为根本指导,结合本校“传统文化,个性空间”的办学特色创建,围绕“有个性的中国好人”培养目标,聚焦学生的行为道德发展,将“国学”和“国学教育”概念进行了专门的界定(见上文),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初级中学国学教育的目标应定位为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即通过传统伦理和传统美德教育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概括为一句简单的口号就是“推行国学教育,培养中国好人”。这一定位的必要性、紧迫性、可行性论证由课题主持人杨世海完成,见其论文《谈谈初级中学国学教育的目标定位》及《浅谈初级中学国学教育校本课程的开设》。这一定位与《纲要》提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的要求也是相符的;调查表明家长也是非常支持的。

2.初级中学国学教学资源库建设

(1)校本教材开发

本着不增加过重负担、注重知行合一的原则,开发出《修身国学精选》,供初中前5个学期使用。本教材所选经典包括《弟子规》全文,以及《论语》、《女诫》、家训、《增广贤文》、《孝经》、《学记》、《大学》、《中庸》、《孟子》、《老子》的精彩选段,附有“注译”、“意译”和“问题讨论”。本教材安排每学期的经典原文学习量只有1000多字,但选文的伦理和哲理价值很高,设计的问题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意在引导学生活学活用。

为提高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课题组还邀请校外热心人士开发出集字谜和书法于一体、体现国学价值的创新性参考读物一本――《诗谜试墨》。这是研究过程中思想碰撞产生的火花和灵感,是机缘巧合的意外收获,特殊有利于青少年感受汉字的魅力。

(2)其它教学资源的利用

多媒体教学资源有:中华十德课件(国学联盟提供)――用于思品课;中华德育故事系列动漫(民间流通)――用于国学专题课及思品课。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型连环画:全套12个主题(忠、孝、诚、信、礼、义、仁、和、廉、恕、智、行),每个主题6册,每册4个故事,全套共72册288个故事。主要供初一新生阅读。

另有关于传统文化的网络资源、图书、光盘可供教学参考。

3.初级中学国学教育的课程模式探索

经过近一年半的尝试,目前我校的国学教育课程模式有以下几种:

(1)每周国学专题课:全校统一行动,每周下午最后一节课,也称“国学小讲堂”。由班主任负责,使用校本教材《修身国学精选》,配以中华德育故事动漫,学校提供教学流程指引。全校统一,有利于形成气氛。安排在周一,相当于给学生一周学习生活提供一次正能量。

(2)早“诚意”午“净心”:七、八年级,安排周二至周五,每天早上看10分钟视频――《<论语>300讲(傅佩荣)》;周一至周五每天下午上课前练习书法10分钟,抄写本周所学国学经典。

(3)思想品德之《中华十德》课:结合学校主题教育月活动,七年级在12月、3月、4月分别安排“礼”、“仁爱”、“孝道与感恩”三个主题,每个主题3课时;八年级在12月、2月、5月分别安排“诚信”、“谦和”、“智慧”三个主题,每个主题3课时。

(4)每月主题教育之综合应用:与国学关系较大的月主题有1月寻根、2月谦和、3月仁爱、4月感恩、9月礼仪、10月爱国、11月诚信,月主题教育形式为“班级道德秀”,邀请家长参加;每月由一个班做示范,在学校道德讲堂举行,各班派代表观摩。在这些活动中有传统伦理和传统美德的综合学习和应用。

(5)兴趣班选修课:从初一开始,学生志愿,每周另外再安排一节课,专门学习《论语》,计划用两学年时间基本学完。目的在于强化儒家伦理,提升人文修养和古文学习能力。

(6)社会实践:每周五下午安排一个班的学生和家长代表到敬老院进行一次慰问活动,每周六下午安排一个班的学生到龙城广场搞环保活动(清理地面上的香口胶、捡拾垃圾);寒暑假安排家务劳动、寻根问祖、做假期工等实践活动。通过“学而时习之”,追求知行合一的效果。

(7)校园氛围与课外阅读:校园装饰体现传统文化特色;每天早上利用国学点读机播放国学经典;国旗下讲话体现国学素养;提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型连环画以及一批与国学有关的图书供学生课外阅读,等等。

4.初级中学国学教育的方法、策略

在吸取先行者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推行国学教育近一年半,试验的过程总体上是顺利的。作为初级中学,我们总结出国学教育的方法、策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上行下效:本研究是学校一把手工程,校长带头学习,带头践行,是真承担、真重视,不是为特色而特色,其他干部因此能分工合作,进而带动一线教师。教师动员起来,思想统一起来,学生自然就会跟上。再辅以适当的资源倾斜,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学习气氛就能营造起来。

(2)知行合一:“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弟子规》),既然国学教育的目标定位为促使学生学会做人,那么国学精神就应该成为学校管理的重要观念,学校领导要以身作则,老师们也要言传身教,同学们学以致用。应该说,推行国学教育,促进了人本管理以及和谐校园建设,国学精神知行合一成为师生的共同追求。

(3)诵解结合:初中生有独立思维,更有逆反心理,加之学业负担较重,要求简单背诵必然不受欢迎。因此,解读是必需的,在此基础上诵读,做到诵解结合,提高效率,促进领会。只理解、不背诵,学以致用也会受影响,更难以“劝人为善”。初中生记忆力好,不善于利用,也是浪费资源。

(4)形式多样:当前发达,各学科教学方法在不断改进,国学教育不能固步自封,而要与时俱进。因此,应尽量采用各种方法推进国学教育。课堂教学中,讨论法、案例法等应大力提倡,视频、动漫要适当应用,也可穿插各种艺术形式寓教于乐。考试晋级、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熏陶等也应有所配合。

(5)积少成多:少量多次、积少成多是重要策略。毕竟学习传统伦理和传统美德是人生大事,是慢功夫,难以在短期内获得明显功利,加上不是升学考试科目,而多数学生意志力不足,因此天天学习一点点,假以时日,形成习惯,则潜移默化之效可期。实际上好的价值观是相通的,国学经典不必贪多,学生在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基础上对几句经典产生共鸣或深刻理解,从而影响到他的行为,也就不负师者苦心了。

(6)家校联动:初中生处于青春叛逆期,很多学生与父母关系紧张,家庭教育最为困难,多数家长也期盼与老师多沟通。调查表明,对学校开展传统伦理和传统美德方面的教育,88%的家长是赞同的,61%的家长相信传统美德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成绩有促进作用。对民族优秀传统,有40%的家长表示“非常感兴趣”,48%的家长“稍有兴趣”。可见,家长是国学教育的重要潜在资源,学校与家庭联合起来开展国学教育是大有可为的。

(7)社会支持:传承国学,民间的力量是巨大的,学校推行国学教育可以争取社会支持。比如广东省天柱慈善基金会资助我校印刷校本教材,“孝行天下”与市教育发展基金会资助我们国学读本和国学点读机。中介机构通过深圳国学教育联盟,协助学校进行国学师资培训,降低了学校的培训成本。民间流通的《圣贤教育改变命运》、《中华德育故事》等视频资料也可作为国学教育的重要参考资料。

5.国学教育与初中生行为规范教育的结合

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是国学教育追求的境界,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难点。但是,聚焦价值观教育,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也是本校国学教育区别于兄弟学校的重要亮点。调查显示,教育效果是乐观的:37%的家长认为孩子表现进步与学校的国学教育“很有关系”,38%的家长认为“有点关系”,两者合计比例达到75%。这一结果可能主要归功于以下几个层面的探索:

(1)教学中联系实际,并在处理个案中应用。这些工作主要依靠班主任和思品课老师。班主任在“国学小讲堂”中解经及组织讨论时,思品老师在“中华十德”教学时,都要联系社会、家庭、学校、班级以及师生个人的实际,即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样的价值观教育才有说服力,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班主任在处理学生纠纷、学生违规、师生冲突、亲子矛盾等个案时,结合国学中所学的原理,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这样教育效果会更好。这一点从班主任的国学教育体会中可以看到。

(2)设计“美德银行”运行体系,促进学生改进行为。月初进行一次“美德约定”(写在美德存折上),月末进行一次“履约评价”(做到的盖一个美德章),每半个学期兑换一次美德币(用于换购纪念品)。每次换购活动结束后,都有一些学生将换得的文具回赠给老师。看到孩子们的成长,老师们感到很幸福。

(3)开展“弟子规示范班”创建活动。倡导“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将原来的“文明班级评比”改为“弟子规示范班创建”,每月评比一次,分一、二、三等奖,“国学小讲堂活动”也是其中一项指标,目的是强调知行合一、促进班风建设,并对班主任工作进行评价。

6.初级中学国学教育的评价机制探索

教育评价是难题,国学教育也不例外,目前我们关注了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行为评价:主要依据观察班主任的“国学小讲堂”的教学情况,包括学习指导、诵读效果、学生讨论与发言、多媒体应用等。本研究提供了一个国学专题课的综述性评价。

(2)学习结果评价:一是每学期安排一次校本国学考级,最高为五级,考查校本教材的学习情况;二是组织学生撰写学习心得,如《国学伴我行》体会集;三是对学生和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本研究提供了两个调查报告(一个关于课程整合对学生,一个关于国学教育对家长)。

(3)相关活动的评议:对国学教育的相关活动进行不定期的评议,商讨改进办法。

7.初级中学国学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本行动研究除课题组核心成员外,更主要的是要依靠班主任日常实施教育行动,同时需要语文老师、思品老师的配合。本校的国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原则是:教学处协调,干部带头,以班主任为主体,兼顾语文、思品教师,借助社会资源(国学教育联盟),以不定期集中培训为主,分散自学为辅。

由于初级中学的国学教育是浅显的、普及性的,因此不必专设国学教师。实践表明,这样可以避免产生“国学教育只是个别教师的事”之误区,而且有利于更多教师接触国学、学习实践传统美德,形成更浓郁的学校特色文化氛围。

2014年,深圳中华国学经典教育学校联盟在中介机构的协助下,先后邀请了中央民族大学蒙曼,中国人民大学孙家洲、陈璧生,北大汇丰商学院陈兆杰,四川师范大学李里,台湾师范大学曾仁强、严定暹,台湾大学傅佩荣,台湾辅仁大学孙永忠等多名学者前来讲学,让联盟学校教师受益良多。

五、研究反思

对照开题报告中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研究基本完成了研究任务,取得了较好成果,为学校形成办学特色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几点反思:

1.着眼点要高,要有坚定信念

本研究坚定地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汲取民间的正能量,以“立德树人”和传承民族精神为己任,着眼下一代的人生幸福,针对当前教育中的德育薄弱环节,坚持领导带头、依靠群众、脚踏实地、有所作为,不是为特色而特色,为吸引眼球而作秀。这是本研究能取得较好成效的根本原因。

2.要“接地气”,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相融合

本研究不是片面的文字工作,也不是孤立的单一行动,它关注实际行动,与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相促进,与思品课、语文课相关联,因此是“接地气”的。虽以经典和价值观学习为中心,但不是“象牙塔”式的研究,因此没有脱离日常工作,反而作为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促进了日常工作。

3.要争取更多教师的支持

更多教师参与能激发更多教师的兴趣和责任感,避免了少数人孤芳自赏的误区。比如,薄薄的一本《修身国学精选》,就是全体语文科组老师的集体作品,在选编的过程中,每个老师都有提高,都有成就感,在此后的教学中也更珍惜。做班主任的理科老师,同样接受培训,同样上“国学小讲堂”,虽有一点挑战性,但自身的人文素养也提高了。

4.要有耐心,小步子、持续走

本研究虽是“一把手”工程,但不能据此“大动干戈”、不计成本、冲击正常教学秩序,要小步走,根据试行情况逐渐调整但不放弃。有耐心,坚持做,滴水穿石,终有结果。

5.要学习先行者的经验,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课题研究前期,我们做了充分的文献调研,考察了兄弟学校国学教育的相关情况,结合本校创建素质教育特色学校实际趁势而上,少走了弯路。我们将国学教育定位为价值观教育,聚焦学生的美德养成,对传统文化的技艺、习俗等表层方面暂不过多关注,避免分散精力,因此重点反而突出了。实践证明这样做是成功的。

6.突破难点,再上台阶

本研究中,国学教育不宜采取普通文化学科考试的方式控制国学学习质量,因此国学教学要更多注重过程管理,要继续探索强化教师责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和策略。通过艺术形式推进国学教育也值得下一步进行尝试。同时,要更好地发挥家庭的作用,比如通过“亲子共读”的方式,争取家长的支持,并通过家长向社会传递正能量。总之,有了目前的研究基础,我们有信心将国学教育推向新台阶,我们相信国学教育对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作用,我们坚信国学教育能促进学生的人生幸福。

六、主要成果目录

1.校本教材

(1)《修身国学精选》

(2)《诗谜试墨》(国学字谜与书法欣赏,正式出版)

2.方案

(1)《初级中学推行国学教育的行动研究实施方案》

(2)《“中华十德”与〈思想品德〉课程整合方案》

(3)《天成学校弟子规示范班评比办法》

3.论文

(1)《浅谈初级中学国学教育的目标定位》(杨世海)

(2)《浅谈初级中学“国学教育”校本课程的开设》(杨世海)

4.调查报告

(1)《“中华十德”与思品课整合实施效果调查报告》(李焱华)

(2)《天成学校关于家长对国学教育看法的调查报告》(黄苑兴 邓思平)

5.总结与体会

(1)《天成学校国学教育之“国学小讲堂”课程评价》(史秀梅)

(2)《知行合一,润物无声》(魏智伟)

(3)《国学薪火,天成相传》(胡丽芳)

(4)《身边的国学》(王全波)

(5)《国学润德,无声无痕》(张良春)

(6)《国学:教学与育人》(韩宁宁)

(7)《国学伴我行》(学生体会选)